随着9月8日《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可以申请落户东莞了。有关负责人表示,让符合条件的作家和艺术家入户,是东莞的一个创举,全国都没有这种先例。该方案可以激励一大群人,提高东莞的文化素质。
咋一看上去,俺老人家也激动了一番,尽管作家、艺术家和俺八竿子也打不着。但是, 当俺看到接下来的内容时,心里那个是“拔凉拔凉的”。报道中提到,满3年社保的条件成了多数作家、艺术家入户的“拦路虎”,曾获过多次文学奖的郑小琼也不例外。俺就在想啊,说不定此时,郑小琼同志也正“拔凉”着呢?
打工诗人郑小琼,来莞打工已8年,目前已加入省作协且是副高职称,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山花》《诗选刊》《星星》《天涯》《散文选刊》等报刊,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最佳等选本,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诗刊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2007年获得“利群*人民文学奖”、华语传媒奖年度新人提名、庄重文文学奖、2007年度十大“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与韩寒、邢荣勤、春树等一同入选“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 在你看来,是否这样的作家都不够条件入户,谁有资格以作家的名义入户东莞呢?可是,因为之前一直在民营工厂打工而未购买社保的她,不符合申请条件。
事实上,除了交社保这个被媒体称为“苛刻”的条件外,还有一系列的前提,也足以让那些对“入户东莞”抱有幻想的作家艺术家们望而却步。诸如,必须是省级以上文艺家协会会员,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过省级以上常设性文学艺术奖项;获得过国家级文艺刊物主办的奖项(不含企业、文化公司联合杂志社举办的奖项);入选过国家级权威展览、演出;四、在省级以上文艺报刊发表作品十万字以上;在全国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五篇以上等等。
详细了解过这个方案后,笔者就有点搞不懂了,为什么一个号称以激励一大群人,提高东莞文化素质为出发点的人才引进创新举措,却总是那么少的人能符合条件呢?难道没有交满三年社保,没有中级职称,没有发表五篇以上专业论文,这些东莞的作家、艺术家就不足以影响东莞?俺想,那些政策制定者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当然,对具有省人大代表头衔、副高职称的郑小琼来说,也许她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能获得这样一个“入户东莞”的机会。但是对于许许多多没有这些光环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他们是很需要这样一个机会。众所周知,对于一个文人墨客,是比较在乎自身权益和城市归属感的,他们在这里生存、创作,需要一个这样的机会,但是看似机会来了的政策,却让他们有靠得赵近却离得越远的感觉。这样做,妥当吗?还不如不要出台这样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呢!
最近,优秀新莞人评选又要开始了,据说,当选者将得到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馅饼”,那就是可以“入户东莞”。不少人新莞人都说想试一试,搏一搏。此外,之前实行的获得“见义勇为”称号可“入户东莞”的政策,也获得了不少人的赞誉。但是,经历这么多“入户东莞”的诱惑后,还有多少人会迷恋它呢?想起近来有一句话“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流行,也许,“入户东莞”也只是个传说!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