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注】尠:同“鲜”。赴:通“讣”。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同志:相同志气
B.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 广:扩充
C.余既尠闻,且耄矣 耄:年迈
D.孟懿子、叶公之徒 徒:徒弟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
B.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
C.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
D.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写求友之难;第二段写朱氏辑书和自己为序的缘起;第三段对《广宋遗民录》提出了意见。
B.顾炎武引用孔子的话,并分析议论“求友之难”,意在说明在“沧海横流”的时世变化面前,志同道合、不改节操的人才能是朋友。
C.文中借为宋代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一面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一面又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做了辛辣的嘲讽。
D.文章叹遗民之稀有,睹世道之沉沦,并寄希冀于后人。写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5分)
译:
(2)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5分)
答案:
1、D 2、D 3、C
4、(1)如果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苟” “追慕”各1分,句意通顺3分.)(5分)
(2)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训” “冀”各1分,句意通顺3分.5分)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