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
生物趋功日夜流,园林才夏麦先秋。
绿阴黄鸟北窗簟,付与来禽安石榴。
【题解】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 ,当时,山谷在汴京任著作佐郎,参与《神宗实录》的编修。此诗写自己寓所北窗下的所见所闻。 山谷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色,下语平淡但却耐人寻味。第一句“生物趋功日夜流”说的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的荣枯代谢、繁衍生长,就像那长江大河,日夜流淌不息。随后一句“园林才夏麦先秋”转入了具体的描写,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自己的特点,看那园林之中花木茂盛,刚刚进入夏天,而外面庄稼地中的麦子却已经黄熟,等待着人们去收割,从而让我们想到自然界如此,那人世间的变迁也是一样的。三、四两句借窗外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受。诗人坐在北窗下铺着席子的床上,听窗外树上黄鹂的鸣唱,一副悠然自得;第四句“付与来禽安石榴”写出了诗人听任自然的心态,因为现在窗外的林檎与石榴花儿开得正艳,但过一段时间便会被其他花所代替,故而且听其自然吧。
【注释】
①生物趋功日夜流,园林才夏麦先秋——— 生物:指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趋功:趋于一定的功利、目的。麦先秋:植物果实一般在秋天收获,但麦子是在夏天收获的,故而《礼记·月令》中说:“孟夏麦秋至。”
②绿阴黄鸟北窗簟,付与来禽安石榴———“绿阴”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来禽:即林檎,又叫花红。安石榴:即石榴,为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息带回,所以称为安石榴,后略称为石榴。这两种植物都是在初夏时节开花。
【译文】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好像都有各自所追求的目的,他们成长、繁衍,就像那长江大河,日夜流淌不息;你看那园林之中花木茂盛,刚刚进入夏天,但外面庄稼田中的麦子却已经黄了,古^诗^百^科^在等待着收割。我坐在北窗下铺着竹席的床上,悠闲地听窗外树上绿阴中黄鹂的鸣唱,任那窗外林檎与石榴花开得正艳。
【赏析】
季节转换之际,自然界一些事物的变化,往往特别引人注意。黄庭坚这首描写初夏景色的小诗,用意精深而下语平淡,读来颇耐人寻味。这首七绝可能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当时黄庭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著作佐郎,参与编修《神宗实录》。诗中所写为诗人在寓所北窗下之所见所闻。
第一句“生物趋功日夜流”,说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成长、繁衍,仿佛都有各自的追求目的,像长江大河,日夜奔流不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句诗起得突兀,像一篇文章的总论。
以下三句进入具体描写。第二句“园林才夏麦先秋”,写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变化、发展在某一时期又有各自的特点,有盛有衰。眼前正是初夏时节,园林中花木茂盛、郁郁葱葱,一片生机,而麦子却已黄熟,有待收获的时候了。“秋”字有两种含义,一指节候,一指收获,一般植物秋天成熟,叫做收秋,而麦子是在夏天收成的,所谓“孟夏麦秋至”(《礼记·月令》)。诗中一个“才”,一个“先”,生动地写出了生物代谢变化中的差异,其中包含着诗人的一番感慨:自然界是如此,人世间何尝不然!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借窗外景色,抒发感受。诗人靠在铺着竹席的床上,悠闲地听窗外绿树阴中黄鸟(黄鹂)在婉转地啼鸣。陶渊明曾说,“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绿阴黄鸟北窗簟”,既是实写眼前之景,也是概括陶文之意,以凝炼的笔墨写出诗人对陶渊明为人的向往。最后一句“付与来禽安石榴”,看似平淡,却曲折地写出诗人深沉的寄托。“来禽”,就是林檎,俗称花红;“安石榴”,略称石榴,因系张骞从西域安息带回,所以叫安石榴。这两种果木都是初夏开花。为《山谷诗集》作注的任渊说:“末句盖有所寄,言物化用事于一时,姑听其自然耳。”元祐四年四月,黄庭坚的知己苏轼,由于朋党之争不容于当权者,曾多次乞求放外郡,这时,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从此黄庭坚失去了一个多年来朝夕相处、诗酒倡和的伴侣,心里极不舒畅。但他生性又很达观,相信这种状况迟早会有所变化,那么目前且听其自然吧,好像现在窗外来禽、安石榴花开正艳,过些时日还不是为别的花所代替?诗中“付与”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黄庭坚的诗一般写得生硬奇崛,但这一首却显得自然清新,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读来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县知县等。哲宗元祐间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元祐党人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丰三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召还。旋遭赵挺之排挤,以文字罪除名,编管宜州(今属广西),死于贬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以诗歌负盛名,与苏轼并称“苏黄”,开一代诗风,为“江西诗派”宗师,又是著名书法家。作诗取法杜甫,在杜诗及前代诸家的艺术形式、格律句法上下功夫,刻意求新,讲究使事用典,“无一字无来历”,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强调作诗要以学问、胸次为根本,强调化用前人成句,但讲求师其意而不师其句,力求洗削凡俗,创意出奇,造语尚奇尚硬。刘克庄《江西诗派》文中称其“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穷究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其诗注重诗法,着意炼字炼句,多用虚字,风格瘦硬生新。他所开创的“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强有力、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诗派。有《豫章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等。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