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较才有鉴别。把都江堰工程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水利工程相比,便容易看出二者的差别。古代中原地区,在传说中鲧的时代,治水以"塞"为主;到大禹时代,又发展为以疏导为主,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即视地势高低,疏导川流薮泽的积水,主要目的是防洪。这在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一直视为先进的治水方法,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如周厉王时的召公、春秋郑国的子产,还主张用这种疏导方法来统治百姓。与中原水利工程相比,都江堰工程在构思设计上、总体布局上,以及若干具体技术上,皆独具匠心,自树一帜,浓具地方文化特征。
古代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人与自然的协合统一。汉代蜀学的集大成者杨雄曾在《太玄》第四中说:“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其所循也:大则其体也,壮其所循也:小则其体也,瘠其所循也,直则其体也,浑其所循也;曲则其体也,散故不俱。"凡事不论大小曲直,都必须循其自然,都江堰工程的基本特征也正在于此。杨雄还总结道:"水顺则无败,无败故可久也。都江堰的若干重要工程,如鱼嘴、百丈堤、飞沙堰等,其特征皆是"顺"水势而非逆水或阻水。都江堰的主导思想是变水害为水利,主体布局特征是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主要效能是综合利用,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相结合,最大特征是历二千二百多年经久不衰。
都江堰工程中讲究以水排沙,壅江飞石,正是阴阳学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学说的具体表现。都江堰工程中,按不同季节“分四六"进水,即在汛期内江吞进四成水,枯期吞进六成水,正是阴阳学中"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②的形象解释。
都江堰工程中,一系列镇水石神尤为引人注意。在渠首,李冰设计了三个奇怪的水则——石人。《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三个石人,分立于岷江、内江、外江三江交叉口,实际上是三个水则,可观察、测定水位。
李冰还在渠首埋石马,作为“深淘滩”的标准。宋《堤堰志》说:"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凡穿淘者必以离堆石记为准,号曰水则。其下滩深二丈二尺,水则下亦深七、八尺。"这也是以石马为水则。
石人,早在李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于蜀中。近年在成都方池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发现一只石人佣。在李冰之后,以石人镇水的作法仍保留下来。这些说明了李冰刻三石人并非新创,乃是对蜀文化的继承和适应。
综上所述,都江堰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结晶,是中国文明的划时代杰作,都江堰是蜀文化滋润的硕果,它凝结了蜀文化的科学技术和朴素的宗教意识。
(摘编自罗开玉《论都江郾与蜀文化的关系》)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将古代中原地区鲧的时代,治水以“塞”为主;到大禹时代,又发展为以疏导为主,说明都江郾工程借鉴了这两者。
B、作者认为古代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都江郾工程的基本特征是循其自然。
C、都江郾的主体布局特征是无坝分水、雍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其主导思想就是变水害为水利的理念。
D、都江郾设立的分立于岷江、内江、外江三江交叉口的这“三个石人”,实际上是三个水坝,可观察、测定水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的一些政治家,如周厉王时的召公、春秋郑国的子产,就是借鉴疏川防洪的方法,用疏导方法来统治百姓。
B、作者引用扬雄《太玄》中说的“夫作者,赞其有循而体自然也”的古训,是为了说明都江郾工程采用了循其自然的法则。
C、作者用“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阴阳学,来论证都江郾工程中汛期内江吞进四成水,枯期吞进六成水的功能。
D、作者还论证了李冰在渠首埋石马,作为“深淘滩”的标准,以及李冰刻三石人并非新的独创,只不过是对先秦文化的继承和适应罢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下笔把都江郾工程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水利工程相比,其宗旨是通过比较与鉴别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B、作者引用阴阳学“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正是说明都江郾“以水排沙,雍江飞石”的做法合于该学说的理念。
C、宋《堤堰志》中说的“以石马为水则”,是沿袭的《华阳国志•蜀志》说的“三个石人”为水则,用来观察、测定水位。
D、文章结尾说都江郾工程凝结了蜀文化的科学技术和朴素的宗教意识,这宗教意识指的就是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镇水石神。
答案:
1、A 2、D 3、C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