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宋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有删节)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士人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①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②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注】①椎鲁:愚蠢。②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洎ì牧以谗诛 洎:等到
B、皆致客无数 致:招致
C、则民靖矣 靖:安定
D、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使: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骊山北构而西折
B、以凡民之秀杰者 至丹以荆卿为计
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秦之乱虽成于二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B、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C、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D、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4、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认为各国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B、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重视人才,甚至打击士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D、苏洵,苏轼及杜牧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