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几年的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和孩子一起的时光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说一点成功经验的话,那就是陪伴。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陪伴的过程。陪伴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在这一过程中要专心、细心、更要精心。陪伴的过程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地把家长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孩子,应该是身教胜于言教的潜移默化,而不应该是老子正确的颐指气使;是地位平等的熏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化。孩子在面对不利问题时,受熏陶的孩子很少情绪化和极端化,心态会比被训化的孩子平和,而被训化的孩子往往会有逆反行为。
陪伴过程中的专心即不可三心二意。专心既是对孩子负责,更是为孩子做表率,每件事都能做的专心致志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正向的、积极的;细心即陪伴过程中需要明察秋毫,切不可粗心大意,孩子的一行一动,一言一语都可能是某种思想的萌芽,家长陪伴的意义就在于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精心就是在陪伴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恰当巧妙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随随便便地下结论或唐突地去责备孩子,否则,时间长了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逆反。
只有家长自己专心了才可能培养孩子的专心,只有做一个细心的人家长才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发现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后恰当巧妙地解决问题,才会达到陪伴的效果。否则只会让陪伴成为单纯的陪伴,成为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看孩子”。
陪伴既是一种守护,更是一种示范、督促和引导。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有点像火箭的发射过程:最初阶段家长是要全力推动火箭的起飞。在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前一刻也不能放松。这一过程不同的孩子所需时间不同,有的孩子陪伴到幼儿园就形成了自己的良好习惯(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不用火箭本身的力量即可绕地球飞行;有的孩子陪伴到小学才能达到这一程度, 这一过程的长短与家长陪伴的质量与孩子自主控制力是密切相关的。
陪伴中的守护
守护一方面是身体安全的守护,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守护。身体安全方面自不必说,每个家长都会尽心尽力的去做,唯有精神层面的守护很容易让人忽视。大家都明白,幼小的儿童如白纸样纯洁无瑕,大人的举止与外界的影响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影响至深。
比如有些大人们总是自以为很幽默,总爱逗小孩子。他们以那些毫无分寸的玩笑话能逗笑一群人为豪,却不知道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你看,你妈妈生了个小妹妹,不爱你了。”“你妈把你给我了,去我家吧。”“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
中国式的逗孩子总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个玩笑,但玩笑的永远只是大人,受伤的却是孩子。
成人的智商毕竟高过孩子,他们肆无忌惮、居高临下地戏弄孩子,让孩子在害怕、羞怯和不知所措中哭泣或者逃走,大人一笑而过,什么都没留下。却给孩子留下了担忧、彷徨、恐惧甚至是羞耻感,在孩子的心里可能永远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有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孩子被逗弄后后果的严重性,只跟那些看热闹的人一样,要么一笑了之,要么随意安慰孩子几句。甚至有的父母不但不帮孩子说话,还会怪孩子智商太低,小题大做。
其实,在孩子遭受戏弄和嘲笑,异常恼怒,倍感绝望和恐惧的时候,潜意识里是多么希望父母能给出一双有力的大手,一个坚实的臂膀,一个踏实的后背。
所以,家长在看护孩子的过程中要对亲戚朋友逗孩子这件事时刻关注,把握分寸,一定要保护好孩子,不要让这些所谓的玩笑,在不知不觉中伤了孩子。
想要孩子免受无端的吓唬、哄骗、逗弄,以及各种评判与戏谑,父母首先不能做那个施害者。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尊重孩子的隐私,不拿孩子犯过的错、经历过的糗事当笑柄,更不能在别人逗孩子时跟随别人哈哈大笑,让孩子意识不到你的态度,更看不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有时候尽管我们如何防范,也难免周围的人会突然跟孩子开过分的玩笑。这时作为父母就要牵起孩子的手,很认真的告诉他:“这只是个玩笑,爸爸妈妈永远都是爱你的。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阿姨(叔叔)给你开玩笑,你可以勇敢的告诉她,不要有心理负担。”
说这句话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认真,严肃,真诚,对孩子解释清楚这件事,让孩子明白:原来那只是个玩笑,是假的,爸爸妈妈永远都是爱我的。
也许你曾经迫于面子,在别人过度给自己的孩子开玩笑时没有及时制止。不要担心,你可以用实际行动来揭露真相,让孩子看清玩笑里存在的欺骗,从而证实玩笑不可信;不断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教育孩子不要斤斤计较。
也奉劝一下那些喜欢逗弄孩子的人,适度地开开玩笑,无伤大雅,若是越界了,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陪伴中的示范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决不能忽略示范的重要性。示范即以身作则,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都会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但对自己的言行并不在意,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是需要约束的,而自己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培养孩子中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就是孩子的参照物,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模仿。
一个经常吸烟的家长想禁止孩子吸烟?一个酗酒的家长能让孩子禁酒?一个脾气暴躁的家长能让孩子心平气和?一个不守规则的家长怎么能让孩子守规则?……想让孩子守时家长必须先守时,让孩子喜欢读书,家长必须先喜欢读书。你让孩子去学习,你却和朋友在家里玩牌、聊天或看电视。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对家长滋生叛逆情绪。这样的家长是和孩子在一起了,但这种反面的示范恰恰影响孩子的学习。
身不正而正人的做法能有好结果吗?
有的家长说工作忙,回家来累的不行了,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和孩子一起去学习、多多互动。我想这是很多父母一直以来的困扰。其实只要用对了方法,亲子共学绝对是父母和孩子共享美妙亲子时光的双赢方法。示范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凸显,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当你看着孩子一天天的进步,省时省力还能同孩子一起成长,这绝对是一个超值的投资。
每天不一定要花很多的时间去专门陪孩子学习,有时哪怕是10分钟都可以,父母千万别小看这每天的10分钟,这大大胜过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的学习效果。其实在和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父母的一种成长,同时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他的性格、沟通、认知等都会有一个渐进的提升。
不要怕自己的水平不高,正因为不高,才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如果只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以身作则的话,孩子也不会把这件事当作正经事去做。爸妈只有和孩子一起学习,才会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到和孩子一样,这样才真正的了解孩子的“视界”。
就目前来看,爸妈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耐心和动力。
陪伴中的督促
陪伴的另一环节是督促。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陪伴中决不能少了必要的督促。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为孩子设置底线和规则,当孩子试图超越底线规则时家长应及时恰当地督促孩子回到正常的轨道。不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惰性和私欲。二者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天敌。能克服惰性和私欲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要想克服这两个问题,没有家长的督促和监督是很难做到的。
曾经有一个视频特别火: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淘气的小女儿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东西。爸爸坚定地让小女儿给姐姐道歉,小女儿执意不肯,爸爸态度坚决,一定要道歉。无计可施的小女儿开始耍赖,索性躺在地上,为自己开脱,“我不是故意的”。
爸爸坚持,说:“不管你是否故意都要道歉。”
一旁的姐姐想打破僵局,就说:“算了吧,不用道歉。”
小女儿赶紧给自己找台阶下:“她都说不用道歉了。”
但爸爸坚持己见:“不管姐姐要不要这个道歉,你必须道歉。”
父女的行为,引起围观,有人看不下去,鼓励爸爸抽她个大耳光,这样她肯定乖乖听话。
当然,爸爸没有采用,只是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必须要说对不起” 。
最后,在爸爸的坚持下,小女儿终于说出了“对不起”。
在爸爸看来,犯了错误,就要向人道歉,这是原则问题,这是做人的底线,容不得半点商量,不管孩子撒泼耍赖,还是有人说情,或是有人挑唆,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一定要让女儿执行到底。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起到了应有的督促作用。这就是陪伴中家长所需要的。在基本的原则问题上如果不严格要求孩子可能会失去教育孩子的绝佳机会。
教育孩子,就应如此。
设置底线,及时督促,让孩子的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底线的爱就是溺爱。生活中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最终让家长自己陷于被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设置恰当的底线或没有坚持住自己的规则。
如果父母不坚持自己的要求,孩子会认为父母说“不”并不是认真的。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孩子要买玩具,不答应孩子,孩子又哭又闹赖着不走,那么多人盯着,场面极其尴尬,无奈的家长,只好向孩子妥协。
“家里玩具一大堆,我一向不主张让孩子养成‘要什么买什么’的坏习惯,可当他哭闹耍赖的时候,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能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也是很多家庭的通病,为孩子设置各种规则,但孩子一哭一闹,父母就乱了分寸,失了原则。
教育专家说,一旦告诉孩子“不行”时,一定要坚持。
有这样一位女家长时时把“不行”、“不可以”挂在嘴边,时刻对孩子严令禁止做这做那,孩子对她的话却置若罔闻,完全不放在心上。
有这样的细节,她带孩子们去菜市场,两个小朋友用手摸鱼,濒临绝望的妈妈,说了无数遍“不行”“不可以”,姐弟俩却当耳旁风,姐姐摸完,弟弟又紧跟着去摸。
有一次,女儿想吃冰淇淋,家长不同意,孩子直接躺倒在地,又哭又闹,无奈的家长,只好同意去超市买冰淇淋。
无独有偶,在菜市场,孩子们刚吃完蛋糕,又要吃面包,家长一开始也是拒绝,孩子们先是又哭又喊,见不起效,又改成了撒娇,“妈妈,求求你了”。
果然,家长马上就服软了,还是拿出了面包。
这样的戏码,时常在她们家上演,孩子们知道妈妈的软肋,只要他们一哭二闹,妈妈一定会心软退让。
连她自己都说:“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零下了。”
毫无底线的退让,没有原则的让步,久而久之,她的“不可以”“不行”,在孩子面前,就变得毫无杀伤力。
可以说,家长成功地用不讲原则,孩子哭闹后只会步步退让,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了超级任性撒泼的“熊孩子”。这样没有底线的陪伴又有多少价值呢?
曾在朋友圈,看过别人分享的育儿之道,受益匪浅。
有一天,孩子也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购物需求,她拒绝后,孩子便大哭大闹。冷静的她,任凭孩子怎么哭闹,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把女儿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陪着孩子待在房间里,对她的哭闹依旧不予理睬。
最多递给孩子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脸。
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她跟前,看着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孩子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见妈妈的态度丝毫不放松,便也作罢。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我很欣赏这位家长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有着任何的改变。
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我不同意你这样做,但我仍然爱着你,会关心你,不会弃你而去”的安全感。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确实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位妈妈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但也有自己的原则,你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这就是一个明智的家长,也是一个成功的家长。
曾经朋友圈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热议。
一个四年级,身高1米4,可以称为大孩子的“熊孩子”,从背后猛推已经怀孕4个多月的孕妇,险些造成孕妇流产。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问及原因,孩子却毫不在乎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简直难以相信,一个仅4年级的孩子,竟做出如此疯狂的行为,说出如此冷漠的话。
但再听听孩子奶奶的反应,“他还是一个孩子,你和孩子计较什么呢?”
你就立马顿悟,“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了。
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毁掉多少孩子,父母从小告诉孩子是非对错,有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些至关重要。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给孩子立规矩,设规则,勤督促,让他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陪伴中的引导
在台湾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从郑成功时代,他们家就世世代代是农夫。一次,家里的小儿子考试完拿着成绩单回家给父亲看。父亲一看上面全是红圈,很开心,哈哈大笑起来。
哥哥姐姐就解释:红圈是不好的。
父亲依然很开心,说:“我看了你们那么多年的成绩单,当然知道红圈不好蓝圈好,这次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后继有人了。”
父亲的话给了这个孩子极大的震撼。
他意识到自己再这样下去只能像父亲一样当一辈子农夫,于是发奋学习,终于在写作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跻身台湾“八大散文家”之列。
多年后,林清玄感慨地讲到自己这件往事。
真正优秀的父母,会在孩子落后和迷茫的时候,陪他成长,为他分忧,引导他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当孩子不愿意离开爸爸和小伙伴去做任务的时候,家长既没有强迫他去,也没有妥协让他不去。而是很耐心引导他去思考,让孩子主动去面对他觉得“无法面对”的事情,慢慢让他觉得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当孩子不愿意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去分享时,家长循循善诱,最后告诉他:玩具是你的,决定权在你手上,我尊重你的选择。
现在有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想法时,就会大吼起来:“不许哭,真没出息!”“你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别闹了,再闹我揍你了。”
而成功孩子的爸爸妈妈则充满耐心地说:小孩子的成长还不到这个阶段的话,我就可以选择放弃,慢慢来,他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养成。
他们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节奏,从不拿家长这一权威身份进行压制来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而是因势利导。
总之,陪伴的目的是为了不陪伴。陪伴不仅仅是照看,陪伴也不只是形影不离的依恋,有时身在咫尺,心在遥远;有时身在遥远,心在身畔。只有用心去引导,用身去示范,家长和孩子之间才会“天涯若比邻”,才会 “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才会女成凤,子夺冠!家长心安。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