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作者不是直接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强烈的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
1、叙述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称为叙述性抒情。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主调进行叙述。有人也称之即事抒情。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文集蹒跚的背影后,是作者感激,敬重而又略带心酸的泪水,隐含着浓浑化不开的父子深情。
2、再如贾平凹的散文《哭姨娘》,回忆了姨娘与自己的一段患难生活。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的哭了丐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予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这里通过吃豆腐与吃野菜的叙述,在平常小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悲伤,痛悔之情。
2、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之为描写性抒情。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包括寓情于景,景情交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文人认为:文学语言作品在表达意时,不能直接点破,而必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之中。如司空图在《诗品》中谈“含蓄”时说:“不是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济已,若不堪忧;”孙联奎在他的《诗品臆说》中解释说:“纯用烘托,无一字道着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此解释深得原文之精髓。本来“不著一字”,不是不要文字,而只是说不直接地抒发胸中之意而以景物烘托之,这也就是“含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深情。如果没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那其中的思乡韵味就大打折扣了。可见,以景写情的抒情特色,从我国文学创作之初就被诗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诗文中,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后期的文学演讲过程中,又经过人们断地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情从景生,情景交融的抒情特色。
这种抒情方法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总不是单纯地描摹景物,而总是或浓或淡地抒写情感。所谓“一切导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情由景生,景是情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基础,没有景,便谈不上抒情,情是景的产物。在写景时恰当抒发情感,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景交融抒情方式的妙处:
《诗经•蒹葭》就是情景交融,风神摇曳的情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见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采采,向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千。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这是首爱情诗,主人公站中河边,眼前笼罩在晨露中的芦苇霜露秋水,展现出清新淡雅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清秋萧瑟景物的特别色彩。为全诗渲染出冷漠凄清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蒹葭白露,茫茫秋水极易触动主人公的遐想愁思,客观景物与主观景物情愁思,客观景物、主观感情不乳交融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意境。诗圣杜甫的《曼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鸭傍母眠。
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 ,竹笋暗生小母鸭傍母而眠。从景物中一般融融春意扑面而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这意,亦自画涌出,足让人能分享他的幸福和喜悦,景色如画面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正如王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像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藏景中,显得情深意浓。都是情景交融的绝好范例。
另外,还有一种叫即物抒情,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方法,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使文章蕴含浑厚,情深意远。
如:于谦的《石灰吟》,高尔基的《海燕》,闻一多的《死水》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附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感寓情于理。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它与一般谬论有所不同,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写作时,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必进行论证只要用饱蘸浓郁感情的语言来议论人物,事物,景物,就可达到通过议论进行抒情的目的。即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大致得出以下结论;直接抒情不借助于其他表达方式而直接胸臆;间接胸情需要借助表达方式而委婉的抒发情感。这是它们的不同点,相同之处是都能或直或隐地表达或浓或淡的感情,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心灵的震撼。
究竟哪一种更好呢?
苏轼有诗云:“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摸总相宜。”如果我把直抒胸臆的抒情比作水光滟潋晴方好的话,那么,间接抒情应视为“山色空濛雨亦奇”相比之下哪一个更令人神往呢?“淡妆浓摸总相宜”。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