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杨略:
见字如面。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意外。其实你无须惊讶。因为世界每天都给我们无数的启示,而我的信或许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匆匆地走自己的路,并且年纪越大,对这种启示越是麻木。等到年华老去,才发觉一事无成,于是后悔莫及。这是很值得悲哀的事情。
有位哲人说过:"音乐只对真正具有音乐耳朵的人开放。"而我的信也只对有悟性的心灵开放。你拥有这样的心灵吗?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枯燥无聊,那么请你把信扔到一边,我也不会怪你,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有个老师在耳边聒噪。
如果你觉得心灵受到了震撼,那么,请你接着往下读。
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数十年前便印在我脑海之中,一直鞭策着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后生,逐渐成长为别人眼中的事业有成者。如今,我不经意间已经步入了中年,站在人生旅程的中途,重新来回味这句话,回首那些峥嵘岁月,不免有了更多的感触。
杨略,如果你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你希望明白自己究竟在为谁读书,并且希望出类拔萃,在各方面成为同龄人的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出人头地,那么,趁着年轻,树立你远大的理想吧,因为它能带领你走出平庸,走向辉煌。
赫伯脱说:"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可对许多人来说,比起选择随波逐流的游弋式生活,设定一个目标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们一直迷茫地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道路上。因为迷茫,他们感到了空虚,于是他们利用所有的时间来追求享乐,参加对己对人都无益的活动,在嘻笑怒骂中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就像一群毛毛虫,不停地绕着同一个圈子,他们的结局并不比开初时好。
漫无目的的游弋或许就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只能占用几天的假期,而不能用来耗尽整个人生。我国正处于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不少青年,不论是处于困境中的还是事业得到成功的,都感觉到前途渺茫,要追问人生的意义。
曾经在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任逍遥》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方19岁的少年,瘦削苍白,未老先衰,他没有工作,每日只是在山西一个小城中无聊地游荡。一天他面无表情地对同伴说:"人活到30岁就够了,活那么长干吗?"他的话令我震惊不已:如此大好年华,居然说出这样绝望的话来。这当然与残酷的现实分不开,可是有那么多人从这样的小城中出人头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他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上天永远庇佑那些自立的人。
由此可见,理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对于十六岁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你们是一艘艘稚嫩的小船,刚刚驶出父母温暖的港湾,船上的水手都是初次出海。大风大浪也许不能让你们惊惧,因为风浪的磨练能赋予他们铁黑的肌腱、坚强的性格,但若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那么,生命的小船只能在浩淼无边的瀚海上彷徨回旋,找不到出路,终不免缺水断粮,甚至触礁沉没。
可是在对一些初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初一学生的理想还处于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有近30%的学生还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20%的学生将考进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初二的学生中,把考入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数明显增加了,但这时的学生更多的是流于语言,在行动上有所作为的只占40%左右。初三时,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十六岁的时候,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更多的学生开始为理想的学校努力。这是个很好的状况,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真正有伟大志向的学生却是极个别的。当然,这是社会思潮决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自己引领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吗?
请看毛泽东16岁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在东山小学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